中證網訊(記者 胡雨)充電樁作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正在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英大證券近日發布的研報估算,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充電電費市場規模約141.3億元,服務費市場規模高達17億元-34億元。假設電價不發生巨大變化,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會擴大3倍,到2030年市場規模將會擴大10倍,“電費+服務”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元。
(相關資料圖)
千億級市場規模背后,盈利難、充電設施利用率低、市場分散等痛點亟待解決。隨著充電樁市場從“粗放式布局”到“精細化運營”,第三方充電服務商通過為充電服務市場各方參與者提供從建設到運營的一站式解決方案,打開了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千億級市場規模 多重痛點待解
充電樁是向新能源汽車補充電能的基礎設施,根據不同的電壓等級為各種類型的新能源汽車充電,而車樁比是衡量充電樁建設程度的關鍵指標之一。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40萬輛,充電樁6.6萬個,車樁比為6:1;截至2022年10月,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1200萬輛,充電樁數量達到470萬個,車樁比為2.55:1。
歷經多年高速增長,2021年中國充電樁市場規模約為785.1億元,同比上升55.68%。華經產業研究院預計,2025年中國充電樁市場規模有望達到近2500億元,2021-2025年期間年復合增長率超33%。
不過,行業發展也面臨多重痛點。易觀報告指出,行業發展初期,充電運營商的建設與運營思路為“跑馬圈地”,即以充足的資金搶占好地段,建設更多的充電站點,較少考慮場站運維管理、用戶體驗等問題。正是由于前期發展不均衡、規劃布局過于粗放,導致當前充電設施面臨結構性供給不足、互聯互通難、整體利用率低、回報周期長、運營管理難等諸多問題。
具體而言,充電運營商格局呈分散態勢,對于用戶在線找樁、支付結算、充電信息服務等均產生一定影響。數據顯示,2016年到2021年,中國前五大公共充電運營商市占率從90%下降到73%。截至2022年7月,TOP5運營商市占率68.2%,呈持續下降趨勢。從增量份額來看,除特來電、星星充電、云快充等CR5運營商外,二線及新增運營商貢獻了近56%的增量。
在充電設施方面,行業發展初期,充電服務運營商以“重建設”為主,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充電場站建設;但由于充電樁整體利用率較低,盈利模式仍較為單一,導致投資回報周期較長,充電運營商普遍虧損等問題逐步顯現。另外,運營運維和用戶體驗等方面,公共充電站普遍存在用戶充電排隊時間長、燃油車占位、充電樁故障率高等,充電樁自燃、使用觸電、大雨浸泡、設備老化失修等安全管理問題也亟待解決。
聚焦全生命周期服務 構建融合充電服務生態
“粗放式布局”到“精細化運營”,充電樁市場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該如何破局找到“解藥”?
中金公司研報提出,發現客戶痛點、貼合客戶需求,以及為客戶增收降本,將會是充電服務商業模式的關鍵。因此,更專業的“建樁+運營”的全包模式,有望解決充電樁市場的客戶需求及諸多痛點,全包模式也與光儲充一體化升級、虛擬電廠等新興商業模式一起有望成為未來充電服務市場主流。
所謂全包模式,是指充電服務商針對無業內經驗但掌握土地資金資源、急需進行充電樁建設的目標群體提出的一站式解決方案,這套方案包括選址、EPC建站及后續運營運維的三位一體綜合服務。簡單來說,全包服務能讓想投資充電樁市場的商家從0到1,并在后續運營中,獲得專業幫助,從而破解充電樁利用率低、盈利難等難題。公司方面,特來電、能鏈智電、云快充這幾家公司可提供類似服務。特來電以銷售充電樁設備起家,逐步過渡到自建投運充電站,公司具備充電設備生產、充電場站運營能力,能夠向業主提供集EPC建設、設備銷售、后期運維的全包服務。能鏈智電是中國充電服務之一股,其業務模式是通過聚合產業生態資源,為充電設備制造商、運營商、主機廠及電動汽車用戶提供“線上+線下”充電解決方案及非電增值服務,從而構建多環節、多場景、多業態融合的充電服務生態。
“總的來說,即提供選址、咨詢、買樁、買電、建站、保險、代運營、代運維、對接流量方等全生命周期服務。對于能鏈智電而言,我們是給所有的合作伙伴提供服務的服務商。所有服務形成了一個菜單,不同的合作伙伴,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服務。”能鏈智電創始人、CEO王陽稱。
國聯證券研報分析稱,由于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升速度超預期,2022年下半年,充電樁建設及運營將迎來新一輪浪潮。預計到2025年充電樁保有量將達到930萬臺,充電樁建設累計投資規模將達到1678億元,服務費收入規模將達729億元。國元證券認為,在2030年車樁比1:1的目標約束下,未來10年充電樁市場總投資額將達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