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在孫吳縣沿江鄉勝利屯村,載著游客的旅游船在黑龍江上泛起陣陣漣漪,翠綠的樹木點綴于兩岸,儼然一幅“人在畫中游”的美景……勝利屯村黨總支把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作為興邊富民的總抓手,確定“農業+文旅鄉村旅游”發展思路,著力發展民族特色旅游業,釋放“一業興、百業旺”的乘數效應,讓鄉村旅游托起村民富裕富足的“金飯碗”,激活鄉村全面振興的“動力源”。
“近年來,勝利屯村堅持用邊疆特色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把大家擰成一股繩,團結帶領大伙一起干,讓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勝利屯村黨總支書記馬明法介紹說。
勝利屯村黨總支全面落實“北疆孫吳丹心向黨”1+6黨建品牌聯創要求,抓牢抓實“邊疆特色黨建+”運行模式,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建立“1 + 5”工作機制,以黨建領航激活鄉村振興“紅色引擎”,實施“建強紅色堡壘、鍛造紅色隊伍、鑄就紅色先鋒、解鎖紅色密碼、用好紅色資源”五項工程,用邊疆特色黨建引領特色產業、鄉村振興、民生改善等經濟社會發展各環節、全鏈條,推動各項事業多頻共振、融合發展、跨越升級。
坐落于黑龍江南岸的勝利屯村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綠色”繪就山水圖,勝利屯村已然成為了附近有名的旅游打卡地。馬明法告訴記者:“勝利屯村以鄉村旅游‘一子落’激活鄉村振興‘滿盤棋’。”
2017年,勝利屯村成立嘎巴亮子旅游公司,著力打造“界江游+民宿住+景色美+沙灘玩+節日樂”的旅游產業鏈,村里的旅游走上了產業化道路。村里每年舉辦“庫木勒節”“開漁節”“巴斯克節”“草莓節”等多種民族、特色節日慶祝活動,吸引大批省內外游客來訪,年接待游客萬余人次;創新產業+文旅融合發展模式,打造文化旅游產業鏈,爭取1580萬元資金建設了孫吳“莓之戀”草莓采摘基地,以“繁育+栽植+采摘”產業模式,建成6棟溫室大棚和6棟育苗大棚,將小草莓做成大產業,讓“采摘體驗”為鄉村休閑旅游注入新動能。
為把好風景變成“大錢景”,勝利屯村在打造好“綠水青山”的高顏值、提升“金山銀山”的大價值上下功夫,打造集生態觀光、休閑康養、民俗體驗于一體的勝利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走在村里28.2公頃主題稻田公園內,木質棧道、觀景瞭望塔、農耕水車、風車甬道、主題雕塑等觀景項目有趣又好玩;44間白墻灰瓦的滿族風格民宿,朱紅色的大門,在墻外梅花掩映下,別具一番風味。勝利屯村還實施全村土地流轉,托管經營給哈屯玉米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把村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做優旅游服務,年流轉(托管)耕地7962畝,每畝增收100-150余元。村民在村內務工的同時,在旅游“旺季”擺攤售賣土特產、特色美食等,賺零花錢補貼家用。“村里發展旅游業,我們在家門口就有活兒干。”村民張玉梅開心地說。
近年來,勝利屯村由原來的村集體經濟2萬元到現在的5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由1.1萬元到2.8萬元,村民年務工總收入達200萬元以上,原來的泥土房變成現在的精致院落,昔日的窮山村成功脫胎換骨,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美麗旅游村,也成為了網紅的“打卡”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