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40】
炎炎夏日,天山北麓火傘高張。在準噶爾盆地南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芳草湖農場50多萬畝棉田,白的、黃的、紅的棉花,開成了一望無際的云霞。
正是田間管理的關鍵期,偌大棉田,卻沒見幾個人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嗡嗡嗡……”一臺大型無人機飛過頭頂,懸浮在棉花枝頭,噴灑下陣陣白霧。
“過去,種棉花全靠一雙手。種400畝棉花,雇20個人還不夠。現如今,有了一個個‘高科技’幫手,‘背著手’就能種棉花!”芳草湖農場十四連種棉大戶劉巨良指著無人機說,“比如‘打花叉’,過去靠人工,一人一天最多干8畝地。現在用上無人機,一臺一天能干四五百畝。”
新疆地域遼闊,適合機械作業。十多年前,大農機的引入,就讓棉花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但是,還有短板需要補齊。以采收為例,“如果用手采,一個熟練的采棉工,一個月下來也就能采10畝地,采棉季往往要延續兩個月之久。有一年沒請夠工人,雪白的棉花在地里淋雨凍雪、發霉變質,可把我心疼壞了”。回想往事,劉巨良還覺得心疼。
怎么辦?
2012年開始,團場里陸續出現的采棉機,看得劉巨良心里癢癢:省時省力、效率高、采得快。2015年,他下定決心湊夠了120萬元首付,把一臺總價320萬元的采棉機開回了家。
剛開始那幾天,他吃不好睡不香,生怕這大家伙砸手里。沒想到,他賭對了。
第二年,這臺大家伙早早采完了自家棉,開足馬力馳騁在芳草湖和呼圖壁縣的棉田里,當季結束,劉巨良一算賬:共采收了1萬多畝棉花。刨去成本,凈賺百十萬元!
2016年,隨著配套種植技術的成熟,采棉機在兵團大面積推廣開來,人工采棉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
為了管好這臺大家伙,劉巨良把大學剛畢業、在北京上班的兒子劉廣宇叫回來,專門負責采棉機的運管。頭腦靈活又勤快的劉廣宇,為采棉機配備了5人團隊:2名駕駛員,2名輔助員,1名后勤保障員,整個采棉季人歇機不停,晝夜不停作業。
“有規模,效益更好。”劉廣宇聯合親朋好友陸續購買了6臺采棉機,成立了尚樂農機專業合作社,把采棉版圖擴展到呼圖壁縣、昌吉州,甚至開入南疆采棉。原來采購的箱式散花采棉機,也升級為打包采棉機,實現了棉花采收不落地。
這個月,劉廣宇和他的尚樂農機合作社又迎回一臺嶄新的采棉機。在合作社院子里,記者目睹了這臺嶄新的大家伙:長10多米,寬和高都有5米多,光輪胎都有一人多高!“它一天輕輕松松采500畝地,相當于1500名工人。”劉廣宇笑得很舒暢。
不獨采棉機,如今的戈壁棉田里,植棉的各個環節都告別了人工操作。
“從犁地、播種,到灌溉、滅蟲,再到打頂、收獲,還有秸稈還田、殘膜回收,全部實現機械化。拿播種來說,在北斗導航精準定位輔助下,一臺播種機一次性可完成鋪設地膜、滴灌帶、精量播種3項作業,每公里田壟播種誤差不超過2.5厘米,確保了后期采棉的效率和采凈率。”兵團第六師芳草湖農場農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郭強告訴記者:“土壤墑情站、自動閥門控制器、水肥一體裝置、巡田無人機、物聯網蟲情監測儀……這些智能化設備,讓作物的長勢和病蟲害情況盡收眼底。”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大農機,馳騁在天山南北的棉田里。眼下,兵團現有采棉機近3000臺,棉花機采率超過95%,輻射帶動新疆3000萬畝棉花實現全程機械化。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讓植棉戶意氣風發。劉巨良說,自己在地里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現在感到前所未有輕松”。
(本報記者 李 慧 尚 杰 趙明昊)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