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1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戴敏)礦從何處尋,資源如何高效利用,生態如何修復,新能源產業發展有何趨勢……11日,在龍巖上杭,14名院士與來自全國的行業專家學者齊聚,參加紫金礦業第七次科技大會,共同為如何保障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提升資源利用率、加速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發展等碰撞火花、獻計獻策。
一家企業的科技大會,為何引來院士云集?
科技創造紫金是紫金礦業30年發展歷程的生動寫照。近年來,科技繼續引領紫金在全球化道路上加速沖刺,形成了一批國際先進、打破壟斷、填補空白的關鍵技術,已經成為中國領先、全球前十的跨國礦業公司,資產、營收、市值均超3000億元,30年累計實現凈利潤1000億元,是《福布斯》和《財富》雙“世界500強”。
【資料圖】
高效增儲的紫金模式
近年來,國內外龐大的市場需求和競爭,倒逼著礦業行業加快發展步伐,實現增儲上產新突破。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大國,消耗了全球40%~50%的礦產資源,但是大部分礦種自給率很低,50%以上的礦產資源依賴于海外,怎么提高自給率,這是我們礦業人應該考慮的事情。”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表示。
山西紫金、多寶山銅業、巨龍銅業……近年來紫金礦業自主勘查找礦屢有大成果,僅僅近三年,公司依靠自主勘查新增黃金318噸、銅708萬噸,有效提升了國家發展所需的資源儲量保障。
從30年前的紫金山開發起步,在走向國內、邁向全球的過程中,紫金礦業打破傳統成礦理論認識,以經濟地質理論為基礎,逐漸形成了一套領先的找礦技術——三維地質調查+地球物理高效探測+地球化學精細勘查+三維綜合定位預測+工程驗證的“紫金找礦模式”。同時,全球布局的地勘找礦團隊和科研體系業已形成。
資源是礦業企業最核心的資產。通過有效的自主勘查,就礦找礦,紫金礦業黃金、銅資源超過46%,鉛鋅超過80%,都是通過自主勘查獲得。
目前公司已擁有銅資源量7372萬噸、金資源量3117噸、鋅資源量989萬噸,均居全球第8位,碳酸鋰資源量1215萬噸,居全球第9位,其中銅資源量相當于中國總量的一半以上。
綠色開發的紫金方案
今年2月,紫金礦業入選“福布斯中國可持續發展工業企業TOP50”榜單,公司成為國內工業企業中具有高可持續發展價值的行業標桿。
通過成功開發海內外眾多高難度的礦山項目,紫金礦業積累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采礦創新成果,大規模崩落法研究獲得重要進展,高海拔生態脆弱區礦山綠色開采技術體系初步形成。
已開發30年的紫金山金銅礦,建立了我國首個復雜條件下的低品位銅礦全面開采開發示范基地,通過技術改造,紫金山原來棄用的礦石得到再回收,礦石可利用率不斷提高,最低利用品位0.1%。
在全球礦產品產量陷于停滯的當下,紫金礦業逆勢挺進了全球一流銅業公司行列,是近年來全球銅資源量和產量增長最多、最快的公司。僅2022年,公司增量礦產銅約29萬噸,貢獻了全球凈增量的40.8%。
成績的背后是技術水平和創新理念的支撐。紫金礦業將地勘、采礦、選礦、冶金和環保五個環節進行統籌研究和全流程控制,達到“礦石流五環歸一”的最優狀態,形成自主的礦業工程管理全流程系統能力,創造了資源綠色高效開發新方案。
僅2021年,公司旗下卡莫阿銅礦、佩吉銅金礦、巨龍銅礦,這三大世界級銅礦在短時間內相繼建成投產,推動紫金礦業全球行業排名闊步前進。
截至目前,公司旗下擁有“綠色礦山”國家級12座、省級1座,“綠色工廠”國家級6座、省級7座,國家礦山公園1座,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2個,綠色已經成為紫金全球化發展的亮麗名片。
低碳環保的紫金路徑
礦業開發與環境保護,曾經一度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體。但在紫金礦業的實踐中,以科技創新實現了開發與保護的并行不悖。
進軍鋰礦不到兩年,紫金礦業就在青藏高原上的拉果錯鋰鹽湖,突破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提鋰技術,首次實現了基于離子篩吸附劑的短流程綠色鹽湖提鋰。
新工藝實現了鹽湖生態系統內循環、環保無污染,相當于從鹽湖拿走了需要的元素,而對湖水其他成分沒有造成影響。該工藝的成功研發,還改善了傳統鹽田工藝占地大的問題,計劃用地面積縮減至原來的1/16,進一步減少了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
無論在哪個國家開發礦山,紫金礦業都高標準實施全生命周期生態修復,建成尾渣生態修復、高陡酸化邊坡生態修復、高原高寒邊坡生態修復等技術示范,形成了生態修復與礦山公園建設規劃相融合的技術體系。
今年1月,公司宣誓了具有挑戰性的雙碳指標,2029年碳達峰,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指標居于國內領先,且與全球頭部企業時間表同步。
頗具雄心的目標,需要強大的科研人才和科技實力支撐。
今年,29名清北學生入職紫金礦業,再創新高。這些名校人才,將專注于新能源新材料研發,為公司跑贏“雙碳”賽道繼續加碼。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礦冶集團首席科學家沈政昌表示,紫金礦業集團30年的時間里從一個縣屬企業崛起為全球有重要影響力的跨國礦業企業,始終秉持著開發礦業、造福社會、共同發展的價值觀,長期把自身發展、行業責任同家國情懷有機結合,與眾多科研單位協作共進,實現了多個國際領先的技術或裝備。希望紫金礦業繼續保持現有發展勢頭,繼續以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為保障國家礦產資源安全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