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市場上,有一些非法中介假冒銀行名義,打著正規機構、無抵押、無擔保、低息免費、洗白征信等虛假宣傳的旗號誘導消費者辦理貸款,其實這些誘人條件的背后是高額收費、貸款騙局等套路陷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陷阱一、假冒銀行名義發布辦理貸款的廣告信息
非法中介會冒充“xx銀行”“xx銀行貸款中心”等名義發布貸款廣告信息,或是向消費者推送貸款額度,聲稱“在銀行內部有關系”“可走內部流程辦貸款”等,誘騙消費者通過其辦理貸款。其實,此類中介機構與銀行并無關聯,是為誘騙借款人進行的虛假宣傳。
陷阱二、騙取高額手續費
非法中介常以“低價手續費”“百分百獲得貸款”等幌子吸引消費者。在借款人從銀行獲得貸款后,非法中介又以各種名義要求借款人將貸款資金打入指定賬戶“走賬”,偽造“流水”,借款人一旦進行轉賬操作,這筆資金大多以“服務費用”等名義被截留,借款人很難要回資金,面臨維權困難。
陷阱三、提供名不副實的中介服務
非法中介往往瞄準對貸款業務、流程不熟悉,或征信有問題的消費者群體下手,提供所謂的“優惠貸款”“迅速放款”服務,從中抽取極高的費用。事實上,消費者完全可以通過銀行等正規機構官方渠道自行辦理貸款業務。有些不法中介甚至會不顧消費者償還能力,慫恿消費者從各類網絡借款平臺申請貸款,有的貸款產品本身就有很高利息,不法中介仍要再騙取一筆高額費用,其目的就是快速斂財而不是提供服務。
陷阱四、借“轉貸降息”名義陷入高額收費陷阱
一些不法中介發掘“商機”,向消費者推介房貸轉經營貸,宣稱可以“轉貸降息”,誘導消費者使用中介過橋資金結清房貸,再到銀行辦理經營貸歸還過橋資金。然而,這種將房貸置換為經營貸的操作隱藏著違約違法隱患、高額收費陷阱、影響個人征信、資金鏈斷裂、侵害信息安全等風險。
民生消保提示您:
風險意識要牢靠
“轉貸降息”看似利息更優惠,實際卻隱藏違法違約隱患、高額收費陷阱、個人征信受損、資金鏈斷裂、信息泄露等風險。消費者要防范不法中介虛假宣傳,提高風險識別能力,警惕不法中介的套路陷阱。
選擇機構擦亮眼
消費者如果有借款需求,應通過正規金融機構、正規渠道進行咨詢或者辦理。如確需中介服務,不要輕信間接的貸款服務要約,要注意核實中介機構資質,詳細了解中介服務與合同內容,警惕貸款營銷宣傳中降低貸款門檻、隱瞞實際息費標準等虛假宣傳行為。
合同內容仔細瞧
消費者在合同簽署時,要認真閱讀條款,重點關注利率、費用、權利義務、風險提示等重要內容,了解清楚再簽字,并按照合同內容規定用款,履行還款義務,以免影響個人征信。堅持誠信理念,向正規機構提供真實貸款申請資料,珍惜個人征信,理性借貸,及時還款。
要求轉賬請慎重
要增強法律意識,提高風險防范能力,對于超出貸款合同約定的轉賬要求要注意,警惕以“刷流水”“走賬”為由的打款要求,不隨意向無關賬戶轉賬打款,防范被騙取資金風險。如發現自己陷入不法中介陷阱,應保存好相關證據,及時通過報警、訴訟等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個人信息要保護
請妥善保管個人信息,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了解其使用的目的是否合法正當,防止信息泄露的風險。切勿委托不熟悉的人或中介機構代辦業務,避免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甚至造成財產損失。(民生銀行長春分行)